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福建榕岸地名沿革与闽江河道变迁

福建榕岸地名沿革与闽江河道变迁

时间:2023-06-26 09:19:42

相关推荐

福建榕岸地名沿革与闽江河道变迁

古老榕岸蓬勃发展。

地名, 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符号,是地理实体的称谓。它的形成往往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深刻的自然和历史的根源。榕岸地名的不断更迭,就象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地理环境的面貌,又折射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榕岸背山面江,与甘蔗隔江相望,村落为台地地貌。相传古时候闽江河流是顺沿南岸山边而下,榕岸就处于闽江古河道位置。是由于上游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将南岸古河道不断抬高,迫使河流改道北走才成了现在这样的模样。这些相传可以从榕岸地名演变过程中得到印证。

榕岸又称长岸、塘岸。历史上分别叫榕峰、榕江、榕洲。早先榕岸江边植有榕树,当地人以山为生,并以山为名叫榕峰。现在人们在每个山头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层一层人工石头垒成的梯状山地一直向山顶延伸。榕岸早先人口不多,之所以选择在高山上劳作,较妥切的解析是当时靠江缺乏土地只好向山上发展。后来主河道向北改道,河道中间逐渐淤积增高,到可以栽种时,住民慢慢向江洲迁移,原来的主河道变成了内江。因为住民长期就是这江两旁生活,因此改名榕江。榕江地名从墓碑记载上看使用年代比较长。这个时期,很多外地人相继迁居到榕岸繁衍。若干年代后大部分河道都成为洲地,为了便于耕作更多的人从山边向洲地外面迁移,生产劳动生活都在洲上,故又更名榕洲。尔后经过年年洪水所带泥沙的沉积,内江断流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池塘,50年代初从榕西村头旱壑,沿石岐前面环绕湖头山东北侧,再到狮尾山脚下出大浦,基本上还是池塘连着池塘。后更名为塘岸应该与此有关联。塘岸是当地人的习惯叫法,塘岸就是现在的榕岸。上述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猜测,但从以下几点来细加分析,却合乎自然规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榕岸人去福州是在白龙、苏洋靠近村落的岸边临时码头乘轮船,到了90年代末,洲地向江外延伸了近千米,可见河道演变非常快,况且几百年沧海桑田,河道变陆地极有可能。二、本地人称村后头的农田为“后洋垱”,后洋垱是一片开阔地,紧靠山前的是低洼地,曾有养鸭人用竹竿试探淤泥深浅,结果是深不可测。因此,很有可能是内江经过逐年淤积后,变成了后洋垱。三、从各姓氏迁徙榕岸历史来看,几乎都是在明朝以后才迁居榕岸生息繁衍,年代都很短。说明元朝之前地盘还很小。四、从地名来分析,榕洲当时应为一片洲地。洲本义:水中的陆地。可见当时榕岸是四周环水。五、一般凡有山或石头突到江边的地方都叫“岐”,如“上岐”、“将军岐”“竹岐”、“岐头鼻”等,过去榕岸曾有“去城拐南贝,斗米过三岐”的传说。现在位于榕西村头的“石岐”估计古时就位于闽江边。六、据高龄老人介绍,从前榕西白马庙和榕东泰山庙均有龙船,榕东龙船弄也是停放龙船的地方。可见榕岸古时内江存在的时候端午节龙舟竞赛一样很热闹,随着内江的消失,龙舟同时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七、再纵观榕岸乡间,除了庄边山贝丘遗址外再也寻觅不到古迹,更不见古树。最老的建筑是洋垱厝,老人讲洋垱厝房子前面有“眼睛”,现该厝已毁。曾经有一句流传:“未有长岸街,先有洋垱厝”。查资料,在大厅门楣左右装有两个圆形木框的均为“明朝式”房子。两个圆形木框俗称“龙目”,“明朝式”民间称为“明朝厝”,建筑时间多数是在明末清初,可见年代也不是很久。

因此说榕岸古时候是闽江主航道的可能性很大,不过以上只是个人综合各种因素之浅见,未敢臆断。

徐昭先生在《千年沉陆——闽侯县甘洲》一文介绍,南宋绍兴十五年进士叶仪凤(1110~1182年),官终朝奉郎。著有《易源神契》,系甘洲(今甘蔗)叶四翁的十世孙子,终老于长岸湖头村(就是现在榕岸湖头山)。叶仪凤在《甘洲已经三变》中写到:“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丙寅岁,洪水奔冲,自赤竹屯以下数千家皆卷地而空,不复与巡检寨相接。梢通南港,岁久益深,以故人家皆移南岸居。自堘之外,不复有人家矣。”《三变》还说,“甘洲沉后,人家移居南岸,甃石高一二丈,常泊海舟。今有六十岁人犹及见之。”南岸即现在的榕岸。从“甃石(垒石为壁)高一二丈,常泊海舟”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1026年甘洲未冲走之前,沿着榕岸长长的岸边还是一个深港,故可常泊海舟。同时也是将榕岸旧地名称为长岸的最好注解。

《闽都记》郡西侯官胜迹记载,“白龙洲在十五都。五代晋天福二年(公元937)间建寺,今废。初,十五都有甘蔗洲,与白龙相联络。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冲啮,江徙于南,白龙、甘蔗二洲遂隔水望。” 记载告诉我们,闽江曾流于北,后徙于南。

另据《侯官县乡土志》记载:“竹崎区在县治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距西门五十里。其位置扼闽江之西岸,西岸上下,各有数乡。闽江西岸迤下之乡四。曰:榕岸、高河、白龙洲、荷洋。由西岸右折而入,上下复有两溪,上曰小穆溪。溪之南北岸,乡以十数。下溪之名不传,北岸寥寥三四乡,南岸则一望皆山,绝无人居矣。”这里所指的下溪即今榕西“土拦溪”, 土拦溪北岸有中埕、竹桥等村落,南岸榕岸一带则一望皆山,没有人烟。说明榕岸当时是直接靠山面江。

从庄边山贝丘遗址到榕岸地名变迁的粗浅探究,再到《闽都记》、《侯官县乡土志》、《甘洲已经三变》相关内容的描述,有理由相信榕岸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村落。(陈英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