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馆阁体的是与非 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它?

馆阁体的是与非 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它?

时间:2021-03-23 07:27:00

相关推荐

馆阁体的是与非 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它?

科举试卷

明清两代馆阁体尤为兴盛,可以说科举考试所引发的全社会学书的巨大浪潮给中国的文化生态中注入了大量的书法元素,馆阁体就是科举制度发展下直接催生的产物。热衷中国书法的民间人士有些十分认真地关注馆阁体的价值定位,比如像今天活跃在书法教育方面的田英章,田蕴章等。但是从书法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馆阁体约束了书法朝法自然,个性化自己艺术化方向的发展路径,成为了日后捍卫书法艺术独立性的书家群体反复不断讨伐的对象。馆阁体成为了一种影响书法肌体健康的负面化的概念。

馆阁体

科举时代,良好的书写能力是通向仕途的敲门砖,一笔好字是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之一。科举对书法的钳制与规范是一种客观存在,官方倡导的书体成为了流行书风也在限制了书法的自由维度。在科举制度的权力体系中,书法从来就不是一种艺术,也不可能任人挥发并驰骋其想象力、创造力和癫狂力的工具,他只能是一种绝对理性的化身,而且必须符合国家规范体系内的写字技术标准,其极端形态便是日益逼近后世印刷体的标准书体。

雕版

在士子文人群体中间,有一部人已经看到了“馆阁体”的弊端,并且用自己的书法实践来打破标注书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从宋代的院体,元代的集贤院风格,再到明代的台阁体,清代的馆阁体等等,它们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创造力,这一类的官样字体端正平整,但“了无高韵,千人一面。”这势必会引起具有个性自由的文人群体的不满。他们认为馆阁体过于程式化,抹煞了书法灵动而富有趣味的一面,阻碍了书法的个性,抑制了书写者书写的欲望。所谓的书法之高下,不过齐整与否而已,同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几乎没有关联。

王铎书法

可以说书法的艺术化品格只存在于那些勇于放弃世俗价值观的书法家群体当中。他们冲破馆阁体的藩篱,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书法天地。明代的傅山、王铎,清代的金农,郑板桥等,他们做出了大胆的离经叛道的尝试,都写出了自己的神采气质,显示出上佳的精神面貌。将书法定义为艺术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汉字书法的第一要义并非创造一种独有的风格,而是具备普世性的汉字造型的优美感。馆阁体的“乌黑,光洁,方正”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一种美,慢慢的就成为了一种刻板审美形式。

康有为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此现象早有清楚的认识:

“内廷笔翰,南斋供之而诸翰林时分其事,故词馆尤以书为专业。马医之子,苟能工书,虽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积资取尚、侍,耆老可大学士。昔之以书取司空公而诧为异闻者,今皆是也。苟不工书,虽有孔、墨才,曾、史之德,不能阶清显,况敢问卿相!是故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坠地,失坠之由,皆以楷法。荣辱之所关,岂不重哉?此真学者所宜绝学捐书,自竭以致精也。百余年来,斯风大扇,童子之试,已系去取。”

讨伐馆阁体的人士大多从微观的视野出发,其所指责的仅仅是书法中很小一部分内容,此派人士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而其书学观念中仅存的合理性则体现在意识到了馆阁体的非书法的成分。

科举

排斥馆阁体的书家一向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作为书法艺术论观念的捍卫者阐发自己抵制馆阁体的思想,坚信馆阁体是一种书学歧途而非正脉。馆阁体的最大弊端在于它追求片面的普世性,它更近似写字而非书法,不再是一种为少数人所专享的艺术。反对台阁体和馆阁体之类科举书法的人认为,馆阁体束缚了书家的思想,成了书法发展的绊脚石,这其中展示出的是一种信仰的排异性内容,而非单纯的美学观念的差异。

清代馆阁体

馆阁体是中国书法原始丛林中最为低端一员,它犹如一种其貌不扬、气味不佳、生长力弱小的弱势的植物或动物,其在浩大的书学丛林中早已失去了展现其伟岸、挺拔、高大的身影的机会,馆图体也是书法大家族中的一员,一旦失去了它,中国书法的生态就会失衡甚至有可能造成毁灭性后果。无以否认,馆阁体对过度狂野的书法探索现象是一种遏制和规范性力量,其思想的支撑点在儒学,而艺木家的书法的息想支撑点在道家和禅宗的理念。

清代馆阁体

书论家们对于馆阁体的批判,更多也是对于那个封建专制时期的反抗。当个体意识的觉醒,自由精神的传播,在书法也掀起了一股变革的潮流。在现实生活中书法已经具有了一种超艺术的品格:由于政治现实的需要,习书练书成为社会的风尚,书法优劣成为社会评价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科举制度下的书法准则并不是为缔造艺术家而设立的,相反的是,它也从来就不是一种艺术范式,而只能是一种行政的范式,更是一种覆盖全民族根本利益的国家意志形态,而绝非那种专门针对特定人群设立的微观性、小众性、个人性的艺术鼓励政策。如果现在国家层面的高度去看待馆阁体,它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缔造出一种全民学书的壮阔景观,在总体上扩大了书法的传播维度,也奠定了书法的普世性,民间性和社会性的基础。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馆阁体,这就决定了书论家评判的视野。馆阁体使书法艺术趋于僵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它与帖学穷途末路的双向刺激在清中后期开启了“碑学”时代。总的来讲,近代以来对“馆阁体”书法的质疑,批判与歧视的态度只会给书法界带来一种认知的偏差,而无助于人们准确认知书法的本质。在今天多元观点的视野下,对于“馆阁体”深度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它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书法的人文传播》

《中国书法》

《广艺舟双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