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青铜窖藏的出土故事

青铜窖藏的出土故事

时间:2024-05-10 09:30:58

相关推荐

青铜窖藏的出土故事

蟠龙盖兽面纹罍

1959年在彭州市濛阳镇出土的西周(前11世纪—前771)蟠龙盖兽面纹罍,通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腹径25厘米,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青铜乃铜锡合金,是古代先民在冶金方面的重要发明。在1959年的冬天,彭州就发现了这样一批青铜器。正值国家修建成都至汶川的铁路,当施工至竹瓦街时,工人在距地表约2米深处发现一个大陶缸,陶缸中装有一些奇特的青铜制品,有大型的容器,有带刃口的兵器类器物。更奇怪的是,这些器物上面有许多古朴的纹饰。得知消息后,四川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到现场观察了出土地点的情况,并收回了这些古物,共计21件青铜器,有罍、尊、觯、戈、戟、钺、矛、斧,而蟠龙盖兽面纹罍就是其中一个。

该器盖饰立体昂首状蟠龙,角呈十字形枝叉状,前足踞于盖顶,蟠龙背上有扉棱,身饰双回纹,龙首下正中饰一蝉纹,外饰云雷纹。器身为直口,束颈,颈部饰有两周弦纹。肩部有一对怪兽形衔环耳,双耳间饰立体盘角羊首,羊首下饰牛纹,牛纹两侧饰相向的卷身夔龙纹。以云雷纹为地。下腹两面饰有兽面纹,一面有一羊头小耳。圈足上饰一牛纹,两侧为相向的夔龙纹,亦以云雷纹为地。罍在西周古代是盛水、盛酒的用具,而专家推测本器可能还是祭祀活动所用的礼器。

牛纹大铜罍

在1959年的冬天,施工工人在竹瓦街发现了21件青铜器。然而,时隔,在1980年2月14日,村民发现大陶缸原址的东南约25米处取土烧砖时,又发现1个大陶缸,陶缸内仍然装有类似于1959年发现的青铜器,共计19件,有罍、戈、钺、戟等,而牛纹大铜罍便是其中一个。

该器通高79厘米,口径26.8厘米,腹径41厘米,厚约0.4厘米,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盖为覆豆形,顶饰一蟠龙,盖钮四周饰饕餮纹,饕餮纹下嵌有绿松石,盖身饰相向而跪的四牛,两牛之间饰变形牛头。双耳为立体牛头形,牛跪于肩上,牛尾间饰立体羊头。腹下收,圈足,腹下有一牛头小耳。器身镶嵌绿松石,颈、肩、圈足上各饰弦纹两道。

当时,考古学家将这批青铜器的下埋年代推定在西周末期或春秋前期,并认为是古蜀历史上杜宇与鳖灵斗争失败后退隐西山时下埋的。从那以后中外许多学者对这两批青铜器进行了饶有趣味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年代大多在西周早期,下埋的年代可能在西周晚期,这些青铜器中的大部分造形与装饰风格均与西周文化中心区的相似,其技术与设计均来源于中原文化,是古蜀上层统治者的重器,其中的尊、罍、觯是统治阶层祭祀用礼器,戈、矛、钺、戟是当时最常见的兵器。

鬲形铜瓶

1996年3月,彭州市天府大道“六0六”地质队宿舍工地施工中发现了一处古代窖藏。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彭州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进场时,工地挖掘深度约1.3米,已到窖藏底部。由于窖藏为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其原有形制已被严重破坏,仅残存小部分。窖坑距地表深约45厘米。从其转角较方分析,窖藏应为一方形或长方形坑。器物多已被民工取出,后收集上来,而鬲形铜瓶便是其中一个。

该瓶高16.5厘米,口径5.7厘米,现藏于彭州市博物馆。其直口,方唇,长颈略束,器口及颈部横切面呈等边三角形,下接三袋状足,分裆,足根略成蹄形,稍外撇。袋足饰以浮雕状的简化云纹。本器造型奇特,整体似将三棱形瓶“嫁接”于鬲形器身之上,是将金银器、瓷器中的瓶与商周青铜器中鬲的造型相结合的产物。

这批青铜器经考古人员仔细清理与复原,共有70余件珍贵文物,除1件瓷器和2件石砚外,均为青铜器。有琮、鼎、甗、盒、鬲、壶、盘、瓶、环、甑、罐、山形饰等,多为典型的仿古器,年代为南宋时期。

中国青铜器从秦汉以后走向衰微,青铜器只限于少数器类。至宋、明时期由于复古思想的原因,又开始出现大量仿古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仿商周时期的风格。四川地区历年已出土了20余批宋代青铜器,但多数器形简单,素面无纹。而1996年出土的这一宋代青铜器窖藏,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都可以看出这批青铜器多仿商周青铜器风格,有精美的纹饰,部分还有铭文,属典型的仿古青铜礼仪用器。这批青铜器可以作为宋代仿古青铜器的标型器,对研究宋代的复古思想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END

文图:彭州市博物馆

读完文章记得在页面最下方点赞哦!

谢谢关注和支持!

即使在没有你的世界,也一定存在着某种意义。但是没有你的世界,就像是没有暑假的八月。

——《漫享彭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