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佛法真义】般若

【佛法真义】般若

时间:2023-12-18 07:14:08

相关推荐

【佛法真义】般若

编按

大师一生行佛,出家八十余年的岁月,感悟到过去佛教界多从消极面诠释佛学,更有些讹传已久的说法。《佛法真义》启发我们另类思考,引领读者从积极乐观中,看见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唯愿读者都能契合佛心,对于佛陀的真义,也能重新估定价值。

【佛法真义】般若

六度以般若为眼睛,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可见般若的重要性。般若是向内求呢?还是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得科学、哲学等知识,总是世智辩聪,不若向内悟得的般若。般若是内自证的功夫,是透过「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所获得的「内外圆成」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对待,跳脱无明烦恼。般若甚深微妙,它是诸佛证悟的境界,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将它分为四个层次,即:众生所了解的般若是「正见」,声闻、缘觉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而真正的「般若」,唯有三世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后,才能真正认识的般若。《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悟,就是般若。般若与智能不同,更不等于知识。因为智能、知识有善有恶、有正有邪、有利有弊。而般若的人生,则具诸正见,不容易被外境烦恼所转,因而起惑、造业、受苦。因此,只要我们对世间的看法正确了,这就具备凡夫的般若智慧了。而声闻、缘觉等圣者,看世间一切都是缘起而有。缘起说明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藉由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因此,想要获得快乐的人生,就须培植好因好缘;想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应该广结善缘、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怨天尤人,使自己陷入无明、烦恼的流转中。再下来,菩萨所体会的般若就是「空」。空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真空生妙有」,因为空才能有。宇宙世间因为有虚空,才能容纳万有,如口袋空了才能放钱,鼻子空了就能呼吸,肠胃空了,才能活得很健康。能了解正见、缘起、空,已经不容易了,要认识「般若」就更困难了。般若究竟是什么呢?般若是诸佛亲证诸法实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是离一切迷情妄想的「清净无分别智」,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本无所得的「真实无相智」。般若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行六度波罗蜜时,以般若为眼,则能喜舍不作施想,持戒不着戒相,忍辱离于我执,精进不生骄慢,禅修不恋定境。所谓「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五度是世间法,有了般若才能成为出世间法。例如,布施有了般若,就能三轮体空;持戒有了般若,就能饶益众生;忍辱有了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有了般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有了般若,就能证悟觉道。因此五度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总说「六度」的修行,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毁犯,亦不毁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伤害他人;修精进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乱,亦教人不散乱;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邪见,亦教人不愚痴、邪见。所以,菩萨的六度精神是积极且意义深远的,是能帮助我们建立美好人生的善法,是保持生命不断学习的热情,终而迈向圆满的究竟之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