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曾祥铣:“因这方水土 我不敢懈怠”

曾祥铣:“因这方水土 我不敢懈怠”

时间:2019-09-15 11:04:44

相关推荐

曾祥铣:“因这方水土 我不敢懈怠”

《遵义百科全书》《遵义标准地名词典》编辑部,就坐落在红花岗区玉屏路一个小区内,经一丛树木、一处小院、数十步梯,静谧而隐蔽。曾祥铣老先生在这里工作多年,谓之为“百科居”。

曾祥铣,1937年生于遵义,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曾任遵义市政协副主席、遵义教育学院副院长和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二届会长。今年82岁高龄的他,仍退而不休、孜孜不倦,担任贵州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遵义百科全书》编辑部常务副主任、《遵义丛书》副主编等职务。

曾老著述颇丰、洋洋大观,著有《漫话读书笔记写作》《黔北薪火》《人文遵义》,与人合著《那片诱人的土地》《黔北20世纪文学史》《黔北古近代文学概观》,参与策划或主编《遵义简史》《遵义史话》等书籍十多种,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

在他的办公室,牛皮纸箱堆积成了座座“小山”,纸箱里面装着稿纸,稿纸上满是用红、蓝墨水笔作的文字批注、划的圈圈点点。他打趣称,自己干的活属于“笨功夫”,常常对某一微小细节花费数小时查阅史料,甚至用好几天到实地查证。

他说,自己对历史研究这般痴迷,最早源于中学时代。

曾老曾就读的遵师附中,是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所在地,教室旁便是郑莫祠。他喜欢在亭子里读书,听老师和长辈讲起“大小二龙隔河站、鲤鱼背上凤凰山”的民谣,萌生了对遵义这座古老城市的好奇。在贵阳师范(今贵州师大)读书时,他的老师、著名学者李独清曾对他说:“你们遵义,沙滩那个地方了不起。”陡然间,曾老将脑海中的郑莫祠与沙滩联系在了一起,愈发感到神秘、奇妙。

曾老教书有38年。教书期间,他以“李播声”为笔名,撰写有关郑珍的研究文章。而这份情怀在1997年有了更好的归宿——那年,他调到市政协分管文史工作,开始组织联络遵义文史专家作研究,从此一发不可收。

2002年,退休后的曾老给自己定了“规矩”:不再做任何机构一把手,不再到任何地方上班。没想到,两条“规矩”很快就被打破——底的跨年之夜,他的老领导谢培庸郑重地敬了他一杯酒:“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可历史文化究竟在哪里?我的岁月已不多了……这件事,就拜托你了!”谢老情真意切,曾老应承了下来。

11月23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和市老干局的大力推动下,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王刚、黎铎等一批专家学者加入了这支队伍。成立以来,学会组织举办了纪念郑珍诞辰200周年暨遵义沙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有重大影响的系列学术研讨会,会刊——《遵义历史文化》办得有声有色,成员也从70余名发展到400余名。

,在全国“长征与工运”论坛上,曾老正式建议:应建立一门学科,叫长征学。这一想法,多年后成为我市成立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的根据,推动了有关长征的学术研究取得突破和进展。

“我们这批人,从事这份事业,起初没有拿一分钱的报酬,后来才有一点稿费。但是越往后走,我们越觉得自己做的事是很有价值的。”曾老说道。他表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觉,要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做起。而了解是基础,因此对乡土研究越深入,民族自信就会越强。

“因前人的创造,我不敢遗忘;因这方水土,我不敢懈怠。”曾老字字铿锵。(刘伊霜)

来源:遵义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