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研究 舞服的装饰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研究 舞服的装饰特点

时间:2023-08-20 01:44:46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研究 舞服的装饰特点

本文乃作者刘云溪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由此可见《白纾舞》舞服主要特点,一是质料轻薄、色泽洁白。白泞,泞麻织品,是一种经过漂练、 质地轻柔的服装面料,最先出产于吴地。白泞舞衣洁白而飘逸,被称为舞蹈“丽服”, 衬托着舞人轻盈的动态,表现出清新、柔美和飘逸的艺术格调。古诗有不少有关《白泞舞》舞服与舞姿的描写,晋《白泞》:“轻躯徐起何洋洋”,“ 仙仙徐动何盈盈”,宋刘铄《白纾舞》词:“体如轻风动流波”张率《白综辞》:“ 妙声屡唱体轻飞,流津染面散芳菲”,等等。舞者身穿“轻罗雾”舞衣,体态轻盈而优美。表演时“流津染面”,说明舞蹈的“体轻飞”是不易得,需要一定的技巧 和力量。

《白泞舞》进人宫廷以后,经常在宫廷夜宴中表演,服饰越趋奢华。洁白的舞服配以翡翠腰带,珍珠软靴和玉瑶、钗环等首饰,成为更加艳丽而富有特色的舞蹈服饰。舞服在红烛焰暖的灼烁照耀之中,变化出似云霞、如明月、像流水的柔和色调,珍珠、翡举和玉钗焕发出灿烂的光亮。《白泞舞》舞服的第二个特点是袍服曳地,舞者手中配有同样质料的长舞巾。《宋书。乐志》:“白纹舞辞有巾、袍之……曳地袍服,不仅体现了舞人修长的形体线条,而且起舞时,袍裙遮盖双脚,形成“似留又行”、“似推若止”的飘逸动态,既是疾行的“趋步”,也是“舞女趁节体自轻”的抒情形态。

舞袍的飘荡和舞巾的拂掸交相成趣,营造出一种空灵、 飘逸和抒情的意境,配合舞者“蹑珠履,步琼筵,轻身起舞红烛前,芳姿艳态妖且妍,回眸转袖暗催弦” 的丰富表情,表现出优美、风雅、纤弱的情调。《白泞舞》由民间进人宫廷后,服饰以及环境布置极尽奢华,其趣味风尚充斥着豪门贵族的绮靡色彩,体现了那一时代宫廷的审美风貌。《白泞舞》舞衣为舞蹈所营造的独特的形式美感,给观赏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这符合当时门阀士族们的种种联想:哀伤、忍思、缠绵和脱尘离世、飞天成也表达出他们讲究脱俗的风度神貌,“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业、活动,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白泞舞》的审美格调体现了这--时期贵族士大夫们的理想追求。

天上人间辉映的羽衣《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最为着名、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有着浓烈的《婆罗门》佛曲和道调交融的宗教色彩,《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据此曲所编。舞蹈和服饰自然体现出乐曲的构想和意境。舞蹈展示了佛曲的空际回荡,仙子在瑶台曼舞的神仙境界,创造了一个亦实亦虚、似远又近,天上人间交相辉映的幻想世界。《霓裳羽衣舞》的服饰、舞姿表现的是美丽的仙女形象,因此象征仙女的“羽衣”一孔雀翠衣, 成为舞者的特定装束。这是《霓裳羽衣舞》的服饰特点之一。

在唐代不同的时期中,《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并不是固定的,有独舞、双人舞,也有大型群舞。舞者服饰虽略有不同,但“羽衣”装束却是共同的。开元至天宝年间,为庆祝唐明皇生日表演《霓裳羽衣舞》,宫妓们“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佩长宝璎珞”。唐宣宗时年,宫中曾用几百名宫女表演《霓裳曲》,舞者手拿幡节,穿羽服,饰以珠翠,飘飘然有如飞翔云端的鹤鸟。宋王谠《唐语林》:“有《霓裳曲》者,率皆执幡节,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霓裳羽衣舞》的舞衣,不仅表现出道教“羽化升天”的理想寄托,而且反映了唐人崇尚华美雍容、瑰丽辉煌的审美情趣。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日:“案前舞者颜如玉,不同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形容舞人身穿着绚丽的霞披,舞裙有如淡彩色的虹霓,全身饰以璎珞,冠饰是极华丽的“步摇冠”模样。郑喁《津阳门诗序》云:宫妓梳九骑仙督,衣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白居易诗:“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憾玉何铿铮。”舞人应乐声,足踏繁节,撼身动臂,襟飘带绕,致使珠玉相振,铿锵有声。可以想像在大型表演中,舞者“跳珠撼玉”的激烈动作,使装饰的环佩璎珞不断跳跃震动,发出清翠的响声,以至撒落满地的情境。

《霓裳羽衣舞》服饰与音乐、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缥缈、虚幻的神仙幻境。“磬 箫筝笛递相掺,击压弹吹声逦迤。”正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描述的那样:“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椐时云欲生。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尊绿,王母挥袂别飞琼。”轻盈妙曼犹如“飘然回雪”的舞韵,柔婉婀娜“小垂手”的舞态,使舞人衣裙如白云飘忽,形成似仙女在天宫漫游的优美的舞蹈意境。无怪杰出诗人白居易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营造氛围一心理创造的虚像舞蹈艺术的氛围是人为创造的,可以通过舞蹈服饰、舞蹈音乐和舞者人体动作以及舞台背景等来营造,其中通过舞服来营造舞蹈氛围是一种重要手段。氛围,是欣赏者从舞蹈中“感受到一种气韵”,“是经过欣贯者心理创造的一种虚像”。要引起欣赏者的这种虚像,就要对欣赏者的感官、心理进行刺激,舞服的色彩、款式以及数量,就具备了这种刺激作用。一般来说,舞服对营造氛围都有重大的作用,这里只说几种最典型的例子。

威慑鬼魅的气势上文已经说到,古代的舞不都是为了娱乐,如巫舞之类并不是柔美而欢娱的,特别是驱疫、辟邪的舞,有时是一种以恶驱恶的手段, 必然要营造使鬼魅都惧怕的氛围,如《傩舞》就是这种类型。《傩舞》最初是周代王室“命有司”所举行的祭礼舞蹈,是岁终除夕驱鬼逐疫的一种巫术仪式。仪式由方相氏执掌,表演时,方相氏、十二“兽神”和百二十“很子”,个个装扮成凶恶的“瘟神”。由于此种仪式源于先秦巫术文化,具有较为封闭的特点,因此“瘟神”长期保持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唐代民间,傩仪则演变为另一种系统,其中的鬼神多为人形,以钟馗、白泽和五道将军等“人物神” 为主。据资料分析,《傩 舞》服饰的主要特点,一为假面假形。 《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雠,以索室驱疫。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服饰艺术》《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