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7187-杨家将:历史 比故事更传奇

7187-杨家将:历史 比故事更传奇

时间:2021-06-26 09:37:31

相关推荐

7187-杨家将:历史 比故事更传奇

杨家将:历史,比故事更传奇

------看《宋史》记述;佘太君和穆桂英,都是随着时代而逐渐丰满的“文学虚构人物”。

参考资料:

[1] /s/blog_7807f9150102v0fu.html?tj=1平凡杨家将为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文/福宁客 (-08-14 09:32:50)

杨家将故事已流传近千年,小说、评书、戏曲精彩迭出。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究竟如何呢?正史上只有三言两语的边关守将,为什么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杨家将是如何走红的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令人难忘。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这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 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作于杨业死后的第65年,篇名叫《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是杨家的后人,名叫杨琪,杨业乃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苏辙也是北宋人,离杨业去世的年代并不算太远,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越传越盛。由于北宋最终为外敌所灭,南宋遗民崇拜英雄的心情非常强烈。面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他们对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更加敬仰和怀念。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民间艺人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加工,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不断被融入。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宋遗民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书中把与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杨嗣的功绩安到了杨延嗣身上,又创造出了杨宗保,还构想了杨家将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一百年的历史,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如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就有三百六十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杨家将故事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固然是因为其曲折动人的情节,更重要的还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纵观中国历史,北宋被金人所灭,南宋被蒙古所灭,明代在恢复汉人政权之后又被满清所灭,清朝又一度面临列强瓜分。在中原大好河山饱受铁蹄践踏的时候,人们需要英雄,杨家将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史籍中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实在过于简略,显然满足不了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于是“杨家将”在传颂的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充实、发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铺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如花的女英雄。已经说不清,到底是人们在以历史谱写英雄,还是借英雄寄语历史。

[2] /showinfo-66-61134-0.html究竟是谁害死了杨业?读苏辙《过杨无敌庙》有感 -10-26 09:13:31

北京密云古北口,向来是兵家重地,一千年前,辽人多由此北出南侵。宋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宋辽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此处也是必经之途。古北口有一座杨业祠,建于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宋使臣每至此,都要前往瞻仰祭拜一番。

元四年(1089)八月,苏辙出使辽廷,期间作《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记载了途中的见闻及心路历程。其中有一首《过杨无敌庙》,诗云: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宋诗常为后人诟病,认为它“爱讲道理,发议论”,所讲的道理又“往往粗浅、陈旧”。其实,“爱讲道理、发议论”正是宋代舆论宽松,体现的是宋人“儒者报国,以言为先”的爱国忧民思想。宋诗内容从军事、经济、民生,直至“乘舆宫阙亦不稍避”,言锋锐利、指斥无忌,这一特征,正是其可贵之处。

杨家满门忠烈,祖孙三代为国戌边,浴血奋战在抗辽前线。直到今天,在河北、山西等地关于杨家将的遗迹、遗址有上百处。其中,杨业祠堂共计有三处。除了古北口杨无敌庙,另有河南新密来集镇杨业祠、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将祠堂。新密是杨业任郑州防御使时家属居住地,代县是杨业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建庙祭祀顺理成章。世人皆知杨业是抗辽而死,辽人怎么会为他修庙?

这一切,还得从杨业抗辽的时代背景讲起:唐末干戈扰攘,中原大地祸乱相寻,短短五十多年间,就走马灯一样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趁中原政权无暇北顾之机崛起于大漠,统一契丹八部,建立了契丹王朝。此后,辽太宗助石敬瑭夺取了后唐政权,作为回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地土奉送辽廷,并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此一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政权在外交上的地位。其中牵涉到的外交先例,影响到了北宋对辽关系。“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燕云地土的重要性,宋廷有着清醒认识。宋太宗尝试收复未果,却平添屈辱。

宋真宗继位后,辽廷数次南侵,双方各有胜负,最终在澶州城下达成妥协,签订了“澶渊之盟”。合约规定宋廷每年送给辽朝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扰。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萧太后为婶,宋辽成为兄弟之邦。宋廷以条约形式承认了辽王朝对燕云地区的实际控制权,这种以缴纳岁币换来的和平,令深受夷夏之防观念影响的朝臣大感屈辱,他们心有不甘,对于收复燕云故土,一直念兹在兹。

苏辙(1039~1112)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入仕后辗转多地,沉沦下僚,直到哲宗继位,才被召回朝堂。因为曾参与调解过对西夏纠纷,具备一定的外交工作经验与能力,所以被任命为贺辽国生辰使。

苏辙一行风尘仆仆,晓行夜宿,过涿州、良乡,这一日行至了古北口。

古北口,魏晋时已是兵家关隘要津。唐代称其为“虎北口”,真宗朝重臣王曾使辽后说:“自过古北口,即番境”。苏辙脚下是唐疆故土,身份却是过“客”。心底顿生感慨:朝堂恨无良将帅才,无力改变懦弱受欺凌的现实,转而将目光转向历史上的忠臣良将,作诗凭吊颂扬因抗辽而死的名将杨业,寄予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杨业原名杨崇贵,为避北汉帝刘崇讳,更名为杨重贵。杨业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刘崇赐姓为刘、名继业。赵光义征北汉,北汉君臣归宋,宋太宗复其姓,“令止名业”。史称杨业“以骁勇闻”,有无敌之称,入宋之后,戌守边防屡立战功,辽人畏之如虎,“望见业旌旗即引去”。这样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怎么会兵败身死?

雍熙三年(986),宋廷兵分五路第二次北伐,大将潘美率西路军兵出雁门,杨业为副将,王、刘文裕、郭超、侯莫陈利用几人为监军。

潘美,即戏剧文学作品中潘仁美的原型。许多人认为杨业死于潘美的嫉贤妒能,理由是杨业在代北抗辽前线立有大功,《宋史-杨业传》有“主将戌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的记载。这样的推测太过武断,杨业之死,与潘美有关,但潘美不是主要责任人。

从杨业入宋至兵败身亡,与潘美共事长达七年,二人相处融洽,并无不睦。太平兴国五年,辽兵来犯,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战后,潘美上疏献捷,并没有埋没杨业功劳。潘美是北宋开国勋臣,深受太祖、太宗信任,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宅心仁厚,老成持重,说他嫉贤妒能、陷害杨业,完全是小说家言。

雍熙北伐,杨业担任西路军前锋,率军所向披靡,连克云、应、寰、朔等州。东路军曹彬歧沟关大败,战场形势顿时不利宋军。见势不好,宋太宗立即传旨班师。潘美、杨业率军刚刚返回代州,又有旨意令二人护卫四州百姓迁入内地。这时,“契丹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辽人陈重兵于代北,准备一举收复失地。

杨业认为当避其锋芒,宋军应该走大石路,并且事先派人通知云州、朔州的守将做好准备工作,等我们大军离开代州后,云州的人民先出发;我军进至应州,一定会遭遇契丹军,等双方一接战,朔州人民立即出城,直趋石碣谷。谷口派遣千余弓弩手接应,据雁门天险,防止契丹军深入。

杨业审时度势制定的作战方略,却被派至军前的监军王简单粗暴的否决了。

监军制度是封建君主帝王派身边亲信监督军队或监视高级将领行动的一项特殊性制度。虽然遗祸无穷,但因其为皇权的延伸,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改革唐末五代以来的弊政,监军制度却保留了下来。

王是后周名臣王朴之子,入宋之后,曾从征江南、太原,多少有些军事经验。当时担任云、应等州兵马都监。王为先期轻易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反对杨业的作战方略,主张“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与辽军在战场上决一雌雄。为激杨业出战,至有“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之语。

这句话,成了其“窘辱将领”,将杨业推上绝路的铁证。

王此前与杨业并无交情,更谈不上过节了。逼迫杨业出战,完全是对敌我双方实力欠缺清醒认知,对战场形势盲目乐观。悲哀的是,刘文裕对王的提议也表示赞同。

刘文裕,也是大有来历的人。刘文裕是外戚,赵匡胤的祖母刘氏是他的祖姑,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太宗在藩邸,多得亲接”。刘文裕是宋太宗的亲信,历任军器库使、儒州刺史,雍熙年间加领顺州团练使。

杨业心底悲凉,慷慨激昂道:“杨业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目前战场形势于我军不利,硬拼的话非但劳而无功,还会加大将士的伤亡。既然监军大人疑我有二心,杨某惟有以死明志,报君王厚恩了。”临行,他遥指着陈家谷方向(《辽史》称狼牙村,“杨”入狼牙,是兵家大忌),请求潘美等人,“请几位大人于陈家谷埋伏步兵强弩,等我转战到这里,立即出来接应救援。否则,我部将全军覆没。”

潘美与王点头应允,率军“阵于谷口”。杨业与辽军从早上一直战到中午,双方各有伤亡,战事胶着。王派手下登上托逻台(今山西朔州宁武山)观望,手下人误以为辽军败退,王担心功劳为杨业一人所得,擅自领兵离开了阵地。潘美“不能制”,也撤离了陈家谷。

日暮时分,杨业率军且战且退至陈家谷,看不到援兵身影,不禁“拊膺大恸”。杨业左冲右突“身被数十创”,始终无法杀出重围。儿子杨廷玉战死,身边“士卒殆尽”,杨业“马重伤不能进”,辽将耶律奚低“望袍影而射”。老英雄落马被擒,伤重不食三日而死。

“驱驰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有人认为,古北口修建的杨业庙,是因为杨业死在了这里。其实,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杨业堕马被擒的地方是朔州之南的陈家谷,三天的时间根本无法到达古北口。从朔州到大同近三百里,从大同至北京约七百里。如果是当今社会,这点距离,走京大高速路,也就是数小时的事情。可是在一千年前,参考宋人王旦出使辽廷行程录可知,从幽州(今北京)到古北口,300里路走了五天。从朔州到古北口1260里,急行军也得五天时间,更何况杨业负重伤,根本不能颠簸。

关于此事,《辽史》记载非常详细,清晰的载为“疮发、不食三日死,遂函其首以献”。萧太后曾有言在先“须生擒继业”,所以,耶律奚低虽然擒到了杨业,杨业却身负重伤,“不食三日死”。耶律奚低未能受重赏,是因为破坏了萧太后网罗英雄的大计,“以故不能为功”。

古北口杨业庙,最多是杨业埋首异乡处。英雄崇拜无国界,辽圣宗为杨业建庙,既与游牧民族崇拜英雄心理有关,更与宋辽和平共处的政治大气候有关。杨业身首异处,血洒疆场,为辽人所敬重,辽圣宗为他修庙祭祀也是希望激励臣下如杨业一样杀身成仁、精忠报国。此外,宣扬忠君爱国,有利于治,这也是辽人学习儒家文化,渐趋汉化的表现。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苏辙将杨业比做晋朝大将周处(字子隐),暗讽潘美为司马彤。当年,司马彤逼周处率军5000与强敌作战,却不派援兵,导致周处阵亡。时隔百年,苏辙仍在为杨业的遭遇鸣不平,认为宋太宗处理不公。

杨业为国捐躯后,“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契丹复据云、应、朔州”。杨业战死,得到的褒奖仅是“赐绢布各百匹,粟一十石。”与杨业一起牺牲的岳州刺史贺怀浦,品级比杨业低,按规定,死后只能“赐钱百贯,绢百匹,酒十瓶,羊十口”。可是却“赐钱百贯,绢百匹,酒二十瓶,羊十五口”。不仅高出了规定,而且远远高于上司杨业。

一时间,舆论大哗,有人为杨业申张正义、打抱不平,迫于压力,宋太宗表彰了杨业,赐品改为“布帛千匹,粟千石。”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罪责,潘美“降三官”,监军王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事隔一年,潘美就官复原职,刘文裕也起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领端州团练使。而王似乎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与潘美成了骂名千载的罪人。仔细剖析可知,杨业之死的第一责任人不是潘美、刘文裕,更不是王,而是宋廷的制度,所谓的“祖宗家法”作孽。

宋太宗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他不允许任何将帅表现的太过出色,盖过自己的光芒。他选拔将领的标准不是任贤任能,而是“忠谨”。对能力出众的将领,他往往会安排亲信在身边掣肘,或者干脆授以战图,要求将领按图作战。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按阵图以不变应万变,宋军不败也难。

赵光义越是这样,武将越是心下惴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降灭顶之灾。许多将领为免猜忌,表明心无异志,不得不谨言慎行,甚至作出晦名、污行的举动。

北宋初年名将,史称“曹彬第一,潘美其次焉”。曹彬智勇双全,曾亲自指挥了平南唐战役,但因“得士卒心”,招来赵光义猜忌,罢免了其枢密使之职。北伐大败,赵光义将罪责推给曹彬,说作战失利是因主帅“不遵成算”。曹彬立即“孝服待罪,深自引咎”。雍熙北伐中,曹彬举止乖张、处置失当,与从前判若两人,完全是一种自晦自污的行为。潘美见曹彬如此,自然也会琢磨其中缘故。所以,当他得知曹彬在歧沟关大败的消息后,立即也表现的大失水准:明明知道王、刘文裕等人瞎指挥,却不敢为杨业主持公道。史称“不能制”,非不能制,是根本无意制。

[3] /yzrb/html/-05/08/content_781310.htm文化历史角度还原杨家将 梅毅昨作客“扬州讲坛”05月08日

本报讯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并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但这一英雄传奇故事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昨天,国家一级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梅毅作客“扬州讲坛”,以“杨家将:历史与传奇”为题,以民间传说、演义故事、戏曲评书为切入点,拨开文艺作品的层层迷雾,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旁征博引,层层发掘,还原真实的杨家将。

梅毅,国家一级作家,开始在互联网上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发表历史类散文,行文流畅,旁征博引间又屡有不凡见解,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第一人”。写作一段历史前,梅毅会去历史发生过的地方拜访参谒,与扬州的结缘便是如此。“九年前,我在写南明史时,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便是史可法,于是就来到了扬州。”梅毅说。

讲座伊始,梅毅便毫不吝啬对扬州的赞美,他说,“人生只合扬州死”、“天下三分明月夜”,诗词里的扬州让人从青少年开始就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扬州文化对中国人心灵的冲击和影响很大。”梅毅说,史可法抗清的气节与精神,也让其感觉震撼,“扬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八十万扬州人民的血与肉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感叹号。”

说起对杨家将的了解,更多人停留在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中演绎的杨家将祖孙三代,屡立战功的英雄形象,更有“杨门女将”的传奇故事。而在梅毅看来,真实的历史细节并非全然如此。讲座中,梅毅从杨家将第一代英雄---英勇忠义的老令公杨业讲起。他说,忠烈的杨业也曾经变节投降。“而文艺作品中那个令大家嗤之以鼻的大奸臣潘仁美,在历史中的人物原型是鼎鼎大名的北宋良将潘美。”梅毅表示,此外杨六郎并不是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这些都是文艺作品的虚构。

讲座最后,梅毅也自嘲不少人将自己对杨家将“颠覆式”真实解读看作是摧毁英雄、摧毁偶像。“其实不然,我自己也是有英雄情节的人,而历史上真正的英雄故事要远比评书等艺术形式演绎得更为震撼。”梅毅表示,杨家将的英雄慷慨就义、从容赴死的忠义精神是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集中体现,也希望如今的年轻一代能从真实的杨家将中受到鼓舞和激励,为国努力奋斗。

[4] /shibu/songshi/3062.html《宋史》(元)脱脱等,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第三十一

杨业(子延昭等 王贵附)荆罕儒(从孙嗣)曹光实(从子克明)张晖 司超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帝闻之,痛惜甚,俄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就加如京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仍会诸路兵掎角追袭,令魏能、张凝、田敏奇兵牵制之。时王超为都部署,听不隶属。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及请和,真宗选边州守臣,御笔录以示宰相,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子文广。

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

……

[5] /Ts8/html03/mydoc03031.htm《欧阳修集》 ●卷二十九·居士集卷二十九

……

【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皇三年〉】

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为人材敏,谦谨沈厚,意恬如也。初以父卒于边,补殿侍,后用其从父延昭任,为三班奉职,累官至供备库副使,阶银青光禄大夫,爵原武伯。李溥为发运使,以峻法绳下吏,凡溥所按行,吏皆先戒以备,而溥至,多不免,其黜废者数百人。其闻溥来,辄惶惧自失,至有投水死者。君时年最少,为奉职,监大通堰,去溥治所尤近。溥尝夜拿轻舟猝至,按其文簿,视其职事,如素戒以备者,溥称其才。

君所历官,无不称职,其后同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君叹曰:“吾本武人,岂足以知士大夫哉?然其职得以荐士,亦吾志也。”其所举者二百余人,往往为世闻人。尝坐所举一人罚金,君喜曰:“古人拔士,十或得五,而吾所荐者多矣,其失者一而已。”

君少丧父,事其母韩夫人,以孝闻。后以恩赠其父左骁卫将军,母夫人南阳县太君。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有子曰畋,贤而有文武材,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君以皇二年六月壬戌卒于淮南,年七十有一。皇三年十月甲申,畋以其丧合慕容氏之丧,葬于河南洛阳杜泽原。铭曰:

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时平文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悌君子神所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6] /s/blog_494de24d0102wng2.html辽代应州系列之六:杨业与云应寰朔四州 文/辽代历史地理 (-07-18 13:37:05) 北京大学张希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一农

在中国古代史上,北宋的杨业可以说是和南宋的岳飞齐名的著名将领,杨家将与岳家军的历史传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说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1981年,笔者与本师邓广铭先生一起合写了一篇题为《评杨业兼论潘杨关系》的文章,认为“杨业的前半生也值得肯定”,“杨业之死潘美该负主要责任”,“宋太宗对潘美的处理不当”,“宋朝的一般士大夫和人民群众,对杨业与潘美的是非功过的评价,同宋太宗是大不相同的。他们一直把杨业作为本朝良将的典型”。①虽然已过去了20多年,但上述这些基本观点经过时间的检验,仍然是站得住脚的。

2001年、笔者先后到大同、朔州、应县、雁门关等地进行了历史考察,亲临杨业曾经征战过的地方,感受颇多。杨业的一生与云应寰朔四州有着不解之缘。此前研究杨业的论著甚多,但从杨业与云应寰朔四州这一角度研究者尚少。现不揣浅陋,试从这一角度略加论述,以就正于各位方家与读者。今年是本师邓广铭先生逝世九周年和诞辰一百周年,此文也可以说是《评杨业兼论潘杨关系》的续篇和对邓先生的纪念。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