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阳泉平定鹊山名胜的由来竟然是这样?你真的知道吗?

阳泉平定鹊山名胜的由来竟然是这样?你真的知道吗?

时间:2019-11-06 05:49:52

相关推荐

阳泉平定鹊山名胜的由来竟然是这样?你真的知道吗?

阳泉平定鹊山名胜的由来竟然是这样?你真的知道吗?

今日,当你步入平定鹊山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巨石,由沈鹏先生题书“鹊山人家”四个大字。巨石背面刻有《鹊山赋》,拙作原创于5月。文章第二段写道:“昔者,宋韩琦举目黑砂岭,元好问赋诗扁鹊祠,金周昂旆沾新雨过,清傅山笑倒越人堂,康熙帝西巡留御诗,曾知州用典高轩过,此鹊山之名胜所由也。”这段话引出的六个典故六首诗,印证了鹊山名胜由来。

《平定百咏》之

鹊山古诗六首今译

(一)

韩琦《黑砂岭路》今译

【原诗】

诘曲榆关道,终朝险复平。

后旌缘磴下,前骑半坡行。

举目自山水,劳生徒利名。

报君殊未效,何日及归耕。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定县治迁到了榆关,从此,义井到西关的这段俗称黑砂岭的古道迎来它新的发展时期。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条古道当时的热络景象。诗的作者韩琦(1008—1075)是北宋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是“相三朝,立二帝”的政治家和名将。他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为“社稷之臣”。韩琦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多收入《安阳集》行世。皇佑五年(1053)正月,他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黑砂岭路》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诗中写了黑砂岭路的险要曲折,以及行军中旌摇骑拥的壮观和雄武,抒发了自己忠君报国、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译诗】

曲曲折折的榆关古道崎岖难行,

整天行军啊多遇险路极少有平。

后边的骑队因遇石级只得下马,

前面的队伍大半还在坡路攀行。

抬眼四望周围自是那穷山恶水,

低头一想劳累只为那微利浮名。

忠君报国而壮志难酬很无成效,

哪一天才能辞官归乡自乐田耕?

(二)

元好问《鹊山神应王庙》今译

【原诗】

古柳轮囷欲十围,鹊山祠庙此遗基。

万金良药移造化,老眼天公谁耦畸?

已为养生诬单豹,不应遭网废元龟。

半生磊块浇仍在,拟向灵君乞上池。

此诗为金元时期的大诗人元好问游览鹊山时所作。当年的鹊山,在诗人眼中不仅有十围之粗的古柳,而且鹊山祠庙已只剩下遗基。漫山遍野的草药是扁鹊亲手栽种留传下来的,一池洗药煎药的清清泉水也是扁鹊向长桑君乞求得来的。诗中透露给我们的信息量很大,让我们对千年之前的鹊山有了具像的感知。末句中“磊块”一词旧志为“磊落”,今依据《元遗山集》改正。

【译诗】

高大的古柳十几人才能合围,

这就是鹊山扁鹊祠庙的遗基。

金贵良药带来了改造和进化,

苍天有眼定会辨别谁是谁非?

已因为养生之说有诬于单豹,

更不该遇到渔网把大龟废弃。

半生郁积的不平常用酒浇愁,

打算向长桑君乞求神水上池。

(三)

周昂《鹊山》今译

【原诗】

西征披短服,北望惨哀颜。

再宿殊鸡舍,相看独鹊山。

旆沾新雨过,鸟逐暮云还。

白首瞻星汉,何时鼓角闲。

周昂,字德卿,真定人,金代诗人,权行六部员外郎周昂。元好问称其“学术醇正,文笔高雅”。这首诗是他随从参知政事完颜承裕戍守边境路经平定时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鹊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扁鹊庙和黑砂岭上的南天门近在咫尺,鹊山村至南天门之间,旧有头道寺和二道寺。此诗白描如画,沉郁苍凉,意境深远,“旆沾新雨过,鸟逐暮云还”一句写尽行军之苦,旅途之艰,却又举重若轻,难怪他与蒙古军作战时能临危不惧,以身殉职。《鹊山》不愧为金诗中的上乘之作,也为平定古道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

【译诗】

戍守西征便于骑马才把短服更换,

北望着边境的战事满脸哀哀惨惨。

再次路径平定住宿在山间的茅舍,

相互看不见踪影唯独见到了鹊山。

即便苦雨浸湿旌旗队伍还在行进,

天空飞鸟此时也想随着暮云归还。

搔着白发仰望着银河啊独自慨叹:

什么时候才能让战鼓和号角停闲?

(四)

傅山《鹊山诗》今译

【原诗】

火齐何曾解,冰台偶尔藏。

(齐,剂;冰台,艾蒿。)

南邻分米白,东舍馈梨黄。

食乞眼前足,医无肘后方。

(葛洪《肘后备急方》)

果然似捧腹,笑倒鹊山堂。

(原注:州有鹊山,山有越人之祠)。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医学家傅山先生寓居平定时作。诗中描述的就是乡邻感恩傅山为其诊病而赠米送梨的情景,当时的快乐之情用“笑倒扁鹊堂”来形容。

【译诗】

泻火的药剂曾经给人解除病痛,

偶尔还用藏着的艾蒿针灸病疾。

南边的乡邻为感恩分给我白米,

东边的邻家为谢我送来了黄梨。

食用的东西我却只求眼前满足,

给人治病也无须《肘后备急方》。

乡邻看到了疗效果然捧腹大笑,

笑倒了祭祀扁鹊修的鹊山祠堂。

(五)

康熙《过平定州》今译

【原诗】

劳农岂惮元英节,寒景风沙透体来。

志有鹊山无觅处,目前惟见冻云回。

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西巡路上的康熙帝御驾登临古州平定境内的南天门,岭陡风高,黄沙卷地,冷景寒意,透体刺骨。康熙帝不顾风沙袭人,凭高远眺,眼前山峦重叠、云雾茫茫;沟壑纵横、梯田层层,虽已隆冬时节,仍有三五农人散落田间,埋头耕作。突然想起,旧志记载赵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于鹊山之下的典故,虽然知道鹊山就近在咫尺,却藏于群山之中,不知如何去寻找。此情此景在一时之间触动了这位一代英主的帝王情怀,怜农悯农之心由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七绝,从内容上看与《过固关》均写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十月西巡路经平定州疆界之时。

第一句“劳农岂惮元英节”,如奇峰兀立,激情逆发,盛赞了州民的勤苦。“劳农”即农民,这里指过平定州所看到的臣民;“惮”是怕的意思,“岂惮”是哪怕;“元英”,应为“玄英”,旧指冬天,因康熙皇帝名玄烨,而讳“玄”为“元”(清人著文皆如此)。全句的大意是:整日辛劳的农夫哪里怕冬天的节令?

第二句“寒景风沙透体来”是康熙帝过平定州时实际感受的概括。当时平定州境内的关山风光给巡行中皇帝的印象是很深的。“透体来”三个字把风沙之“寒景”写尽了,虽然这里并没有具体写劳农的劳作和活动。

接下去的两句——“志有鹊山无觅处,目前惟见冻云回”是写康熙帝游鹊山不遇。鹊山,据《平定州志》载:“在州西北五里,上有鹊庙,山下有平地泉”。相传,春秋战国时名医秦越人在赵地行医,曾治愈了赵简子昏迷了五天的头疾,简子为表达他对秦越人的感激和恩德,便称之为神医扁鹊,还赏赐田四万亩于此。之后,这块领地就被封为鹊山了。既然鹊山有这样美丽的传说,其又在州城不远处,皇帝来巡,自然要到此一游了。可诗中却出现了“无觅处”之句,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因“风沙透体”,游而未成?还是因岁月沧桑,山貌已非,难以辨识?依我看,上述二说都难立论,因为作为明君的康熙,乘辇出巡绝不只是为了游山玩水,消遣取乐;而旨在访察民情、考察时政。所以,每到一处,各种活动无不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就以此次西巡来说吧,路经平定,不但写下了《过固关》、《过平定州》这两首御制诗,而且亲书了《禁园秋霁》、《途次逢寒食》二诗分别赐给了平定州知州刘孚嘉和乐平县知县马光;另外,还录了唐诗中的一首五绝和朱熹的一首五绝分别赐给了盂县知县俞钦及寿阳县知县刘应熙。高悬于固关西峰山腰古庙中的“万世人极”四个大金字,恐怕也是此次亲题。因此,康熙帝之游鹊山完全是出于其对神医扁鹊的敬仰和美丽传说的兴致,而并非一般的山水之游。但是,当他兴致勃勃来到这颇有灵气的鹊山地面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山丘,半山坡上有座普通的庙宇,志书上所载的一切皆成为悠悠历史了。故此,康熙帝怅怅然写下了“志有鹊山无觅处,目前惟见冻云回。”的诗句,抒发了他的慕仙之情和伤农之意。

平定这个地方历来灾异甚重,仅康熙年间就先后有14次遇大灾,特别是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春饥,竟达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所以,当康熙帝的銮驾行“鸟道”,过固关,进入平定州界,看到“透体来”的“风沙”和“寒景”时,他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过平定州》一诗便反映了封建帝君的伤农爱民之情。

【译诗】

辛劳的农夫怎会惧怕冬天的节令?

哪怕天寒地冻嗖嗖风沙透体降临。

旧志所说的鹊山已经无法寻踪影,

眼前只见严冬的阴云回旋在天空。

(六)

曾尚增《平定杂咏·鹊山》今译

【原诗】

万亩山田画不如,至今犹自把耕锄;

高轩一过人千古,谁向长桑乞异书。

曾尚增,字谦益,号南村,长清人。乾隆己未(1739)进士,改庶吉士,历官郴州知州,乾隆十八年曾任平定知州,在任虽不足一年,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平定杂诗》、《桐川官舍联吟》、《草舟行杂诗》等。诗人站在鹊山顶峰上环望四野,西有小峪、南有西关、东有城里、北有义井,四面相接,环抱成团,大片田地绵延不绝,真是再好的画图也不如眼前这美景啊。遥想春秋战国时期,赵简子领地里的鹊山覆盖的正是这广袤的山川,而绝非今日行政版图上小小的鹊山村。然而这里的百姓,“至今犹自把耕锄”,过着非常纯朴的农耕生活。第三句“高轩一过”语出有典:据记载,唐代的文坛领袖,时任礼部尚书的韩愈,听说长安城内的李贺小小年纪就能诗文辞章,惊喜之余也有点不大相信,便约了工部郎中皇甫一起到李贺家,想证实一下。少年李贺明白,不就是二位前辈要当场面试一番吗?他略一思索,以两位大师光临为题,写了一首《高轩过》呈上。轩就是古时官员的车。后遂以“高轩过”为敬辞,意谓大驾过访。末一句也是引经据典,扁鹊年轻时为人舍长期间,有位名叫长桑君的老者,经常下榻该宾馆。扁鹊看出他不是寻常的客人,十几年如一日,一直恭恭敬敬地服侍他。扁鹊恭谨的服务态度感动了长桑君,这位老者终于将自己珍藏的“异方”(医药秘方)全部传授给他。从此,扁鹊就离开宾馆,悬壶行医,奔波在齐赵大地,为百姓诊脉治病。为了便于今人理解,试将这首古诗译为今诗:

【译诗】

再好的图画也美不过鹊山这万亩良田,

纯朴的农人至今还面朝黄土背朝蓝天。

昔日曾大驾过访的高官巨卿已经作古,

有谁还能像扁鹊那样虔诚地求教圣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