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高考:最重要的不是分数 而是修行自身

高考:最重要的不是分数 而是修行自身

时间:2024-05-28 05:54:19

相关推荐

高考:最重要的不是分数 而是修行自身

高考成绩已公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面每年都在此时上演。

因为高考,有人欢喜,有人悲伤。能在中国引起这么大范围关注的事,恐怕非高考莫属了。在寒门学子面前,高考恐怕是一生中改变命运的最公平机会。因此,人们对高考寄予了更多的情感,高考也承载着不该承载的重。

其实,经历了高考,无论结果怎样,都是你人生的一个新开始。对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从来不是一纸分数。一次高考的失利,也决定不了人的一生。

一、读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完善自己

曾国藩,晚晴四大名臣之首,其一生取得的成就,就是从高考失利开始的。

18,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5岁时,家中便开始教他读书;9岁时,曾国藩读完四书五经;14岁时,读完《周礼》、《史记》。

23岁那年,曾国藩进入岳麓书院学习,同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同年,曾国藩赶往京城,备考第二年会试。

本以为会试过了就可以做官,然而,会试中曾国藩却不幸落榜,名落孙山。庆幸的是,这年是皇太后六十大寿,第二年还有一次会试。

曾国藩重拾信心,在京城常住“复读”,二战“高考”。但第二次会试,他又落榜了。

心灰意冷的曾国藩回到住处,翻阅了许多科举考试以外的书籍。之后备考的一年,他接触了很多诗词古文,逐渐发现,读书的意义并非只在科举考试。

在归家途中,曾国藩坐船路过金陵,在当地的书肆里看中一套《二十三史》。当时曾国藩身上盘缠所剩无几,但当机立断,典当身上仅有的衣物,买下了影响他一辈子的书籍。

回家后,曾国藩如获珍宝,每天早起阅读,开拓了眼界,认识到:读书的终极目标,不是科考为官,而是不断完善自身。

后来的2年中,曾国藩足不出户,埋头苦读,终成大器。

读书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身养性,这也是“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经历“高考”失利后悟出的真理。读书的根本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高考,而是获取知识,丰富学识,增长阅历,完善品行!

二、高考检验你的成绩,更检验你的抗挫力

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名校的学子,固然优秀;但对于更多人而言,高考也是抗挫力的考验。

蒲松龄,清朝杰出文学家,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者,《聊斋志异》的作者。这样一位文学大咖,在科考路上却历经波折,19岁连中三个第一,却在此后的50余年里屡试不第,耄耋之年都没能考中举人。

蒲松龄出生于山东淄博一户没落的商人家庭,年少时酷爱读书,立志要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蒲松龄19岁时,参加了最低级别的科举考试——童生试,在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中连续拔得头筹,考中秀才。然而,好运气似乎全用完了,此后的多次乡试中,再也没有中第。

公元1687年,48岁的蒲松龄再次参加乡试,他自信满满的答完了所有试题,却因为“越幅”又一次落榜。

三年后,51岁的蒲松龄再次来到乡试考场。第一场考的很顺利,但第二场却因病缺席,无疾而终。

在随后的几次乡试中,次次落榜,直到72岁蒲松龄也没能在科举考试中实现目标。

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击垮蒲松龄,反而激发了他另一方面的潜能。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将自己的才华都挥洒在了作品上,先后写成《聊斋诗集》、《聊斋俚曲》,以及传世著作《聊斋志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高考”的失利,他才将精力转向创作,将一个个生动传奇的故事流传于世。

面对挫折与困难,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理弹性能力,俗称抗挫力。

高考在检验考生成绩的同时,也在检测着一个人的抗挫力。

高考失利不重要,失利后还能保持积极的态度才重要。

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实力,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你的抗挫力,才是未来走向社会的最强底气!

结语

高考,最重要的是什么?

分数,只是表面上一个数字,他是一个学子一个阶段的天赋与努力的体现,但绝对不是全部,也并不代表未来,更影响不了一个人最终生命的高度与厚度。

一次高考失利,绝不会是人生的全盘否定;一个人的理想,也绝不会因高考失败而被摧毁;一次失败的高考,也绝不能击败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高考能决定的,只是你漫漫人生路上,万千机会中的一个。比高考分数更重要的,是你在数十载学习生涯里,掌握的知识,提升的眼界,培养的抗挫力,树立的人生理想。

高考,其实也是人生漫漫修行中的一个环节,完善自我,修行内心,才是大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