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佛教之中 所说的“有” 如何理解?真懂的话 就可以修行了

佛教之中 所说的“有” 如何理解?真懂的话 就可以修行了

时间:2021-07-07 08:44:11

相关推荐

佛教之中 所说的“有” 如何理解?真懂的话 就可以修行了

在佛陀所建立的体系之中,虽然强调万法皆空,但却并不否认“有”的存在。

那么,在佛教之中,何谓“有”呢?也就是说,佛教所说的“有”,如何理解?真懂的话,就可以修行了

其实所谓的“有”,就是一切存在,万事万物,即佛说的十二处和十二缘起,十二处依照十二缘起的规律不断生灭,就是“有”,也就是说,十二处包含了整个客观世界的存在。

佛像

而十二缘起所描述的是每个人的轮回过程,当某个人涅槃了,仅仅意味着他自己灭尽了,然而除了他以外的整个客观世界还存在啊,太阳照样升起,黑夜到了时间依然会再次来临,怎么能说是说“空”或不存在呢?

其实佛陀的教法或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所说的“空”和“有”也并不矛盾。

所谓的十二处,简单的说就是世间的一切都是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尝到的和想到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有情,甚至任何花样或神通,都永远是包含在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尝到的和想到的这六种领域之内,没有例外。

换句话说,这六种领域永远是能找到的第一手信息。正是基于这些第一手信息,我们才能构造出所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于是才有了“我或非我”之类的这些基础概念,甚至存在有“一切就是十二处”这样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基本质也是“一切就是十二处”的一个自举的构造,也就是说,这六种领域包含有一切存在。

那么,是什么东西来支撑这六种领域的存在呢?

这个问题在佛陀教法中,并没有直接讨论,因为没有讨论的必要,为什么不讨论呢?佛法举了两个理由:

一、无论你是否认为有支撑六种领域的外部存在,都是依靠这六种领域为前提,才能演绎出来的逻辑或存在。

二、佛陀教法的目的是灭苦,本质上是一门方法,而想要达到灭苦的目的,你必须要接受这种世界观。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一个“我”的存在,于而有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有了“我”与“世界”的存在,这就是“有”,但这种想法实际上不过是众生的一厢情愿罢了。

比如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和“世界”在本质上是不可能被分开的,是相互依存、互为因缘的关系。“我”不可能切断与“世界”的因缘关系,而“世界”本身也是因缘不断生灭的,不可能有灭尽的时刻,因此,“我”也不可能会灭掉。

然而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彻底的从十二处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构造出的一个“不灭的实有的世界”概念来进行推理,因此得出了与佛陀教法截然相反的结论。

那么,若是从“一切是十二处”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当一个人彻底的舍断了无明,贪爱等一切“有”都将不复存在。因贪爱的不存在而导致不执取;因不执取的缘故,当色身坏灭后没有新的色身形成,因此,不再有十二处,不再存在“有”,也就是世间的灭,也是苦的灭。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中论》《坛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