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打老庚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打老庚

时间:2018-10-27 14:56:46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打老庚

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们谈谈打老庚天天是年龄相同的非亲属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在本民族内部建立,有的还在外民族找老庚。“庚” 就是年庚。这种习俗又称为“打老同”、“打同年”。广西许多民族都流行这种习俗。在瑶族社会中老庚的拜认有时还不止一个,多的甚至有几十个。老庚关系也由个人之间发展为两家之间的关系,称为“庚亲”。在一些民族中,这种关系有可能发展成为婚姻关系,尤其是异性老庚,不成夫妻便终身以兄妹相待。

个人老庚老庚当然首先是建立在同年出生而且品性、爱好、理想和愿望相同的基础上。但是在来往过程中,食物的馈赠是不可或缺的。老庚关系的延续主要依靠双方在后来生活中的节日往来和互相帮助,尤其是春节和红白喜事的时候。拜认老庚关系之后没有继续往来,或者来而不往,情意淡泊,就称为名副其实的“酒肉老庚”,关系逐渐冷淡,甚至破裂。

打老庚

壮族打老庚时,由一方买酒、肉和其他礼物,如粽子、糖饼等,到对方家拜认,对方同时也备好酒肉,设宴招待老庚和几个亲朋好友,共饮结拜老庚酒。瑶族的老庚习俗除了同性老庚、同民族老庚外,还有异性老庚和异族老庚。据说在瑶族的心目中,老庚比亲兄弟姐妹还亲,是亲戚中的亲戚,好友中的好友,“除了同年无好友”。认老庚的时候要穿新衣,一手提两块贴着红纸的猪肉,一手拿着两包糖,糖上用红丝线捆着一个大红封包,在铁炮、鞭炮、唢呐声中出发去老庚家。见到老庚时,双手放在胸前,深深地鞠一躬,说:“我拜老庚来 了!”被拜认的老庚则说:“别嫌弃我们。 我们是你老庚的老庚,也都是你的老老庚!”之后按照习俗,被拜认的一方要在适当的时候回拜。隆林苗族的老庚关系多在红白喜事的饮宴中建立。

双方大多已经在平时的接触中认识和了解,在这种场合中,饮酒谈心,一方提出了要求,对方赞同,就马上互换头巾和衣服,也就成了老庚关系。一些老庚关系是在赶集喝酒时结识和拜仁的。

壮族打老庚

苗族的老庚之间多在春节的时候往来。打集体同年在广西融水、三江、龙胜和贵州省的榕江、从江交界一带的侗族、苗族和瑶族地区,人们把打老庚的范围扩大到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层次和规模,这就是“打集体同年”。当地苗语的意思是“结拜兄弟关系”,侗语称“月也”,意思是“集体做客”,当地汉语又称为“吃相思”当地的苗族打集体同年分邀请、转牛、会餐和送礼四个程序。当本寨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财力和物力接待客人来访,同时某个村寨也具有相等的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打集体同年。前去联系的是两位小伙子,他们每人带一把芦笙、一副请帖(或木牌)、一包鞭炮,直接奔向客寨的芦笙坪,先是点响鞭炮,把请帖挂在芦笙柱子上,等到客寨男女老幼前来围观的时候,再吹芦笙,奏出三曲邀请客寨打集体同年的曲调,然后将请帖双手恭敬地交给观众中的长者,并请作出决定。

不论同意与否,客寨都得热情接待,各家各户从家里端来酒肴,集中在芦笙头家或全寨最有威望的长辈家中款待这两位友谊使者。如果同意打同年,就让他们留宿一夜,商定当年还是以后的哪一年打集体同年。时间约定,双方村寨就忙于各种准备:添置芦笙,缝制新衣、新裙,打制新的银饰等。

苗族的老庚

主寨还要准备一头待客的水牛以及其他牲禽,如鸡、鸭、鱼、猪等,酿制米酒则是一项重要的事情。每年的春节前后就是集体打同年的时间,客寨除了老弱病残和已婚妇女之外,所有能走动的大大小小,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全部出动,携带芦笙、莽筒、锣鼓,穿上节日盛装,由两位青年人扛着芦笙旗走在队伍的前面,浩浩荡荡向主寨进发。前去打同年的村寨中没有年轻姑娘前往是从来没有的现象。到了主寨村边,先由一支芦笙起调,几十支芦笙、莽筒同时发出震天动地的合调。主寨的人听到客人来临,立即派原来外出联系的那两位使者,加上两位漂亮的姑娘,前去迎接客人去的时候边吹芦笙,边叩头,边舞蹈,把客人迎进芦笙坪。在铁炮、火铳、鞭炮之后,主寨献上牛角酒,为客人洗尘。客人喝完三口酒,就吹响“踩塘调" ,同来的姑娘翩翩起舞。主寨围观欣赏之后,也接着乐调,起舞相陪,献出自己的拿手舞蹈和芦笔音乐。

苗族的老庚活动

舞蹈结束,主寨人立刻开始“抢客”,力争把更多的客人拉到自已的家中去。手脚不快抢不到客人,或嫌抢到的客人太少的人只好去与别人商量分客,或者去抢别人手中的客人,或者找芦笙头评理,务必分到满意的数量才罢。抢来的如果是青年男性客人,自然由家中的年轻女性来招待,如果抢来的是年轻女客人则由家中的男青年相陪。两个村寨的老年男性自然聚集在一起,而尾随来的男女小孩则跟在大人的后面,吃饭的时候尽管没有他们的座位,但是他们站在后面想吃什么就让大人夹什么,得到一块肉就到宽敞的地方或门外去,吃完了再回来要。丰盛的晚宴,半醉半醒的时候,悠扬的酒歌也就开始了。

第二天才是正式打集体童年的日子。天一亮,主客同年列队进入芦笙坪,主寨同年先跳三道“合笙舞”,客寨同年随后接上。之后两寨的芦笙对奏“踩塘调”,两队的芦笙旗并插在一起,两队的姑娘们也穿插在一起并肩起舞。围观的老辈人则沉浸在喜悦的欢笑之中。跳得正欢的时候,主寨同年长者们牵来一头披绸挂彩的水牛,绕场一周后鸣放鞭炮,在欢快的芦笙曲子和芦笙舞步的簇拥下,水牛被拉到杀牛堂。中午,主客共进牛肉宴,饭后是青年异性同年们结交、传情的好机会。

合笙舞

第三天,主寨要欢送客人。客人们不仅仅带走了主寨的热情和友谊,还带着大量的糯米饭、猪肉,满意而去。招待的时候是主寨的小伙子陪来客中的姑娘,客人中的小伙子则受到主寨姑娘的接待。送客人的时候也是主寨的小伙子送客人中的姑娘,主寨中的姑娘送客人中的小伙子,而且是一对对,一双双,走走停停,说说等等阳西坠,临别依依,密约幽会。其实,这些相互“吃相思”的村寨之间都有普遍的联姻关系。现在一般已经不知道是因为“吃相思”才出现的联姻呢,还是出现了联姻之后才“吃相思”。

主寨要欢送客人

侗族的打集体同年也伴随着歌舞活动,因此多按照歌舞的内容和形式划分为“唱歌月也”、“芦笙月也”、“舞龙月也”和“唱戏月也”等。外出集体做客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农历i正E月农闲的时候。前去做客,小的村寨可以以村寨为单位,大的寨子则多以姓氏为单位。接待的村寨也是一样,小村寨以全寨接待,大寨以姓氏为单位接待。有的村寨出访的队伍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正月出发,有的要到月末或二月初才能回到家,因为要走访的地方太多。这种时候,走访的队伍中如果没有带去自己村寨的姑娘,别人是不接待的。接待的村寨除了招待来访者外,就是杀猪宰羊,准备宾主集体会餐。餐后留下猪头给客人带回去,以后客队也要以同样的规格接待来访者,称为“还猪头”。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