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凌宗伟:教育之爱是一种不可窄化的人间大爱

凌宗伟:教育之爱是一种不可窄化的人间大爱

时间:2019-05-12 17:12:29

相关推荐

凌宗伟:教育之爱是一种不可窄化的人间大爱

在中国教育界,谈及爱与教育的关系,最经典的话语恐怕就是那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了。这句话最早出自夏?尊先生在翻译着名的意大利儿童小说《爱的教育》时说过的一段话:“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尽管在谈论“爱与教育”关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喜欢引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如果认真研读他们的文字,就不难发现,引用者大多没有仔细阅读过这本《爱的教育》,更不会知道夏?尊先生那句完整的表述和写下这句话的背景和用心了。

当我们谈及教师的爱的时候,还喜欢引用“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之类的“教育箴言”,却偏偏丢掉了陶行知当年说“爱生如子”之前还有四个字:“爱满天下”。其实,如果没有“爱满天下”的前提,所谓“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就是一种个人私爱。

想想看,校长一旦“爱校如家”了,他就成学校这个“家”的家长了,就可以颐指气使,随心所欲了,学校的楼名、小品名里暗藏自己姓名的,将一家老小安排到学校的并不鲜见;一名教师一旦“爱生如子”了,也是相当可怕的,学生都是自己的子女了,体罚、变相体罚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理念与口号下,许许多多反教育的规定与勾当层出不穷。我们原本觉得不可理解的主张与行动,例如考试工厂那样的军事化管理、魔鬼式训练,在“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人那里就习以为常,甚至于变得“伟大”而“高尚”了。

当我们弄清楚关于教育之爱的经典论断,我们就会明白,无论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还是“爱生如子”,总是有一个大前提的。这前提就是人间大爱——用美国思想家、教育家杰克森的话来说就是“爱”和“情感”是旨在揭示教育本质的东西。杰克森认为,当我们感到与那些自己承认喜爱的东西很亲近,我们认同它们,拥有它们的时候,它们才可以变成“我们的”和我们所赞成的东西。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情感减少主客体之间的分离,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只有“爱的情感触动了我们教育经验的所有组件”,“附着在了人、正在研究的材料和整体的检验本身”时候,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成为“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

“教育之爱”强调的是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我们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爱和情感是包容的、慈悲的、博大的,同时,又是相当理智的,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地改善,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更好。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是要靠一代一代的人努力前行的,用杰克森的话来说,是要每一代新人自由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扩张”的。也就是说,教育之爱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互动的,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谁也代替不了谁的一种生命的体验。

回过头来看,我们一些校长、教师的“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之“爱”,在许多时候就是对学校、对学生的侵犯与伤害。因为这种“爱”原本就是建立在专制与占有的基础上的,尽管我们为了这种“爱”也付出了许多,但如此的付出,缺失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仰,其背后往往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多的荣誉、美名、利益、地位、影响等等。当我们将“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标榜,而将“爱满天下”抛却一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爱”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