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动与静的哲学范畴是什么?动与静的哲学范畴是

动与静的哲学范畴是什么?动与静的哲学范畴是

时间:2021-11-14 13:24:28

相关推荐

动与静的哲学范畴是什么?动与静的哲学范畴是

-03-21

知与行的哲学范畴是什么?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 之关系的哲学范畴。《论语·季氏第十六》 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 为下矣。”这是孔子对于知的观点。孟子充 分肯定了 “生而知之”的提法:“人之所不 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知也。 ”(《孟子·尽心上》)“良能” 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 非之心”等,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出发点。 这里仅言“知”而没有提到“行”,但是显 然人所具有的这些知能是先于“行”,即 先于人的实践而存在的。 其后的儒家学者 也大都主张“知先行后”的观点。这里的...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 之关系的哲学范畴。《论语·季氏第十六》 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 为下矣。”这是孔子对于知的观点。孟子充 分肯定了 “生而知之”的提法:“人之所不 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知也。

”(《孟子·尽心上》)“良能” 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 非之心”等,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出发点。 这里仅言“知”而没有提到“行”,但是显 然人所具有的这些知能是先于“行”,即 先于人的实践而存在的。

其后的儒家学者 也大都主张“知先行后”的观点。这里的“知”,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着重指 向的是人心所本有的道德法则。这种知识是 先于实践而存在的,“知”是“行”的依 据,而“行”则是“知”的结果。

程颐在论 述“知在行先”时曾举例说:“譬如人欲往 京师,必知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 这种“知在行先”的观念并非轻视“行”, 强调在“知”的指导下身体力行的重要性。 朱熹曾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 “知”与“行”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 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朱 子语类》卷九)这明确了表达了知行并举, 认知与实践皆予重视的观点。王守仁更是直 接强调“知行合一”,言:“知而不行,只 是未知。

”(《传习录》)王守仁还阐述 说:“食味之美恶,必待人口而后知,岂有 不待人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 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 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他指出, 必要有亲身的实践而后方能获得真知,与 “知在行先”相反,这里的表达成为了“行 在知先”,其实这两个命题是根据“知”与 “行”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尽相同的含义 和论题所强调的不同的侧重点而分别提出 的,并不存在直接的对立,这是由语言表达 的模糊性而造成的,但是在未详知其意的人 看来往往会产生误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奇妙的动与静

奇妙的动与静

2019-03-17

动与静的哲思

动与静的哲思

2022-03-22

动与静的辩证讨论!

动与静的辩证讨论!

2020-02-26

动与静结合的画面

动与静结合的画面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