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我的南极故事15》- 中山站海冰卸货 海冰和冰川是一回事吗?

《我的南极故事15》- 中山站海冰卸货 海冰和冰川是一回事吗?

时间:2022-05-30 18:39:42

相关推荐

《我的南极故事15》- 中山站海冰卸货 海冰和冰川是一回事吗?

雪龙号这次是奔着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去的,这里离我22次队越冬的长城站很远,几乎在南极的另外一边,直线距离大约4986千米,比上海到乌鲁木齐还要远。

南极大陆上98%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只有2%的地方会在夏天露出石头或沙子,其中包括“横贯南极山脉”,它突破了南极几千米厚的冰雪阻挡冲出地面。

横贯南极山脉把南极冰盖一分为二:靠近东半球的一边被称为“东南极”,靠近西半球的一边被称为“西南极”。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的协和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

简单来说,中山站位于澳大利亚和非洲之间的南极沿海线上。距离上海11700多公里,雪龙号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从上海开到这里,途经西澳。

长城站则是在南美洲那边,雪龙号不是每年都去,因为长城站那边可以通过智利的飞机输送人员和物资。雪龙号有时去的话,一般也是先到中山站,再绕南极大陆逆时针开过去。

中山站前面的海域叫普里兹湾,12月份的南极刚进入夏天,这里的海冰还没有化开。南极的季节和国内是反着的,这时相当于国内的6月份。

最外围的冰比较薄,雪龙号连续不停地往前开就行了,这叫“连续性破冰”。但是越往里海冰越厚,最后的阶段需要用“冲撞式破冰法”来破冰。也就是雪龙船加速硬往前冲,撞上冰面,利用船头自重把冰压碎。一次冲撞只能破几十米冰,之后后退几百米再往前冲,再破几十米,非常艰难。

冲撞式破冰法示意视频,视频中的船不是雪龙号。

雪龙船“冲撞”了三天,筋疲力尽停下来的时候,离中山站还有18海里左右(1海里约等于1.8公里)。前面的海冰厚度超过了1.1米,这是雪龙船的极限破冰能力,她没有办法再往前了。

这时候就需要依靠雪地车或直升机,把货物从雪龙船运到中山站。这是整个南极考察队工作强度最大、作业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同时也是风险最高的一项任务,我们称之为“海冰卸货”!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海冰”,因为有的人会把它和“冰川”、“冰架”、以及“冰山”混淆。

大家都知道南极很冷,下到地面的雪终年不化,一层层挤压,经过上百万年的演化,才形成了“南极冰盖”。冰盖是“冰川”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大陆冰川”。

相对应“大陆冰川”的另外一种叫“山岳冰川”,顾名思义指的是高山上的冰川,以亚洲中部山地最为发达。总之,“冰川”是通过降雪形成的。

山岳冰川很厉害,像长江、黄河的源头就是中国西部山顶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汇聚成的,但它们和大陆冰川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所有山岳冰川的冰加起来只有南极的1/90!换句话说,山岳冰川占地球冰总量的1%,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冰盖加上北极的一些大陆冰川占剩下的9%。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会随着坡面向下移动,有些在陆地上就终止了,那就生成不了冰山。

有些移动到了海上还没有融化就形成了“冰架”。所以“冰架”就是像“舌头”一样“架空”到海上的冰川。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架是南极的“罗斯冰架”,面积和法国差不多大。

冰山都是从冰架上掉下来的。因为冰架的前端受潮汐作用会产生裂纹,

裂纹不断扩大,最后,一部分冰架完全断裂,脱离冰盖,生成“冰山”。刚掉下来的冰山形状整齐,四四方方像豆腐块似的,我们称之为“平顶冰山”

但是冰山在水里部分的融化速度比水面上的快,头重脚轻是不能平衡的,所以达到一定程度后冰山会翻转,就形成了我们平时看到的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形状了。

冰和海水的密度比较接近,所以冰山有大约90%的体积都在水下,露出水面的只有10%左右,因此有“冰山一角”之说。

船舶航行到冰山附近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离开远一点。因为看起来只有一个小汽车那么大的冰山,水下面部分可能有一座房子那么大。越老的冰密度会越大,在水下面的体积也就会越大。

“海冰“和前面介绍的这些都没关系,它不是因为降雪形成的。而是当温度太低的时候,海水结冰形成的。纯净水的凝结温度是0℃,海水由于含有大量的盐分等物质,凝结温度在大约-1.8℃。

因为冷,南极周围有些地方的海水常年冻结。到了冬天,周围的大部分海水都会结冰,南极海冰面积这时达到最大,通常比中国还大。南极的面积这时候翻倍了。

受到自然环境和天气的影响,海冰可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型。

雪龙号停下来的时候,运气很好,已经破到了“陆缘冰”上。陆缘冰就是和陆地连在一块的海冰,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较其他漂浮的海冰要更加平整和可靠。

但是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陆缘冰会有几道横向的裂缝,我们称之为“潮汐缝”。它和冰裂缝有点像,只不过冰裂缝是在冰川上,下面是万丈深渊;而潮汐缝是在海上,下面是几百米深的冰冷海水。

因此我们卸货之前要先进行细致的“海冰探路”,开着雪地摩托车在海冰上找出一条安全的路出来,沿途插上路标。在船上看的时候,下面的海冰很平整;但下船以后实际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

中间还要绕过几座冰山,它们是南极冬天来临之前就被冻在海冰里了。有些大的冰山开雪地摩托车要大半个小时才能绕过去,有的附近还会有雪坝。我有次探路的时候,就和一位队员开着雪地摩托车从雪坝上掉了下去,估计有2米深左右,还好人和车都没事。当时还以为是掉进海里了,吓出一身冷汗。

找到潮汐缝的时候要插上旗子,铺上木板。从雪龙号出发的探路组和从中山站出发的碰头以后,探路工作就算结束了,后面开始正式启动雪地车运输。

雪地车后面挂着雪橇,雪橇上装上货物。雪地车连着雪橇一般都有十几吨重,所以开在海冰上还是有点胆颤心惊的,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经过一两米宽的潮汐缝时,虽然搭着木板,还是担心两头会塌下去。但也只能狠踩油门、硬着头皮一下子冲过去。

海冰受天气变化影响很大,风向一变成块的海冰就有可能会散开;温度变化则会影响到海冰的硬度。南极的天气是出了名的多变,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就像少女的笑脸说变就变。

就是由于担心天气会突然变化,我们日夜不停地开雪地车卸货。连着三天,我和很多队员几乎都没在床上睡过觉,装好货物就启动车辆开去中山站,卸了货物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雪龙船,一趟单程就要开三、四个小时。吃饭也很没规律,很多时候都是在雪地车里吃点零食补充体力,除非装货的时候正好赶上饭点。

随着雪地车的履带一遍一遍的压,有些海冰会融化,所以最后几趟的时候,海冰上已经压出来不少水坑。我心里那时候是很害怕的,想象一下,水坑下面的海冰有多厚也看不出来,万一压塌了就要连人带车掉进海里去了。

海冰卸货的最后一天是12月15日,这时离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已经33天了。明天我们要紧接着开始下一项任务:内陆队出发前准备工作……

... 未完待续 ...

都是真实故事,涉及到队友照片和名字的地方,如有介意,请务必联系我,我会尽快删除,感谢队友的支持!

作者:曹建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